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“十四五”规划
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“十四五”规划
“十四五”时期(2021-2025年)是武汉站在新起点,锚定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,建设“五个中心”(全国经济中心、国家科技创新中心、国家商贸物流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)和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五年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科学编制并有效落实新型智慧城市“十四五”规划,对于推动武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根据国家、省关于新型智慧城市的总体部署和《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发展基础
(一)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
电子政务网络已连通15个区(含开发区、功能区,下同)、101家市属单位和4929个区属单位。无线政务网覆盖三环内主要道路、三环外交通卡口共412个站点。全市联网接入视频监控19.2万个,主要路口、重点部位、核心区域全覆盖。探索建立了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。政务数据中心进入集约发展阶段,全市已建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,已投产的标准机架数3万个,120余个政务系统上云运行。
建成“云端武汉·政务”信息共享交换平台,按照“物理分散,逻辑集中”的模式,归集50家单位数据资源超1300项,累计共享57.73亿次,日均交换超15万次,支撑商事登记、公积金、医保查询、“汉融通”等应用场景。建成数据开放平台,开放16个领域公共数据5704项。
(三)“一网通办”建设取得新突破
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覆盖全市,可网办事项率超90%,实现140项事项全市通办,103项事项掌上可办,220项事项“一张身份证办成事”。建成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体系,可办理事项314项。建成工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,审批时限压缩到45个工作日以内。企业开办实施“210”标准,实现一表申报、一窗发放、一个工作日办结、零费用。不动产登记23项业务全程网办,一般事项即办即结,高频事项1个工作日内办结。建成全市统一电子证照库,归集证照227类4499万张,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持续深化。
全市中小学实现“宽带网络校校通”,依托“武汉教育云平台”建成8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、768个课程社区,年均新增资源4.54TB。搭建健康云平台,覆盖全市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。上线健康武汉APP,提供38家公立医院预约挂号、费用查询等服务。实施市民社保“一卡通”工程,中心城区定点药店实现电子社保卡结算。驾驶证遗失补证、期满换证等10项车驾管业务实现网上自助办理,全市地铁、公交车和轮渡实现刷码乘车服务。上线武汉文旅码,推出“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e卡通”。建设“汉融通”平台,为7.6万家市场主体、26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,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,全线上办理纾困贷款贴息近10亿元。
建成公安云及350兆数字无线通信网络,公安信息网覆盖市、区两级公安机关和基层实战单位。建成公安大数据中心,汇聚数据资源超过600类。建成智慧安保平台、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等一批实战应用系统。聚合市长专线、城市留言板等多个民情民意渠道,开通武汉“微邻里”社区服务平台,建成武汉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,整合信访、维稳等38个部门数据,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。开展全市房屋基础信息调查,覆盖房屋47万栋4.89亿平方米。建设智慧城管平台,实现桥梁监测、渣土车管理、城管事件处置等场景应用,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及处置率逐年提高。建成食品安全及市场管理平台,实现农贸市场食品追溯查询和智慧监管,推动1400余家餐饮单位建成“明厨亮灶”。建成防汛排涝调度数字化管理平台,实现对262个水库、166个湖泊水位在线监测。建成园林和林业生态“一张图”,园林和林业资源监测能力显著增强。空气质量和医疗废物实现在线监测及管理。
(六)数字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
以“光芯屏端网云智”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。获批工信部“中国软件特色名城”称号,成为中部首个软件名城,聚集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400余家,收入增长连续五年保持在20%以上。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第二总部。打造了国内首个网络安全和人才创新基地,大批网络安全头部企业入驻,形成了完整网络安全产业链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获批,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初见成效。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,武汉制造加快向武汉智造转型升级,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落户武汉。2020年,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393.62亿元,占GDP比重8.9%。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%,全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发展格局正在形成。
武汉智慧城市在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同时,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,与先进城市和市民需求相比存在差距,主要包括:云、网、物联感知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还不够,公共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应用还不充分,市民和企业感知度强的特色应用场景还不多,实战管用的城市事件发现与协同处置水平还有待提高,领导干部的数字化意识还不强,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法规还不健全等。这些都需要在“十四五”期间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。
二、“十四五”时期面临的形势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数字化智能化与经济、社会、治理等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。党的*********提出建设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,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机遇、提出了新挑战。
以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,对城市数字化基础能力重构、数字化治理水平提升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。城市发展面临着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智慧化转型的新形势,数字技术将内化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,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升级、应用场景建设等开辟新的空间,不断推动跨行业、跨领域融合创新,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技术加速涌现,将推动城市治理模式、产业经济发展路径不断创新,为武汉在全球数字化发展浪潮中重塑区域竞争优势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带来重要发展契机。
近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聚焦武汉,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赋能武汉,武汉的区位、交通、科教、产业等发展优势更加凸显。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,提出构建“一主引领、两翼驱动、全域协同”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。这将强力助推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、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,加速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,同时也对武汉的创新能力、综合实力、辐射带动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助推武汉加快城市治理改革创新,不断引入新技术,汇聚新要素,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,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,当好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引擎。
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,需要提供多样化、便利化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,需要提供公平正义规范的治理生态。当前,武汉在民生服务、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,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还有待提高。这些迫切要求我市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,加大医疗、教育、出行等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供给,推动城市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,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韧性,更好化解城市规模发展与传统治理模式之间的矛盾,助力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,重塑数字时代城市竞争新优势。
武汉数字经济底蕴深厚,在互联网、光纤制造等领域影响力日益提升,有条件吸引更多海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。智慧城市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,对数字经济的应用孵化、场景牵引及多点支撑作用日益凸显。武汉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,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,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具备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的良好基础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武汉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,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、良性互动,实现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实体、服务社会、造福人民。
三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*********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,紧紧围绕国家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,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“一主引领”发展布局,充分发挥超大城市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,统筹数字政府、公共服务、城市治理、数字经济、信息基础设施、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,以智慧城市建设赋能推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,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。
人民至上,发展导向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,以管用实用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,确保市民群众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。
统筹规划,共建共享。坚持统分结合,加强顶层设计,健全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。统筹建设政务网络、云基础设施、城市大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和全市性、基础型智慧应用,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效能。
创新驱动,长效运营。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双轮驱动,推动智慧城市理念、制度和方法创新。坚持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建设、多元参与、长效运营”思路,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,推动形成持续造血功能。
深化改革,激发活力。把数字化改革与转型贯穿到“十四五”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,推动系统变革和整体重塑。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,激发数据要素活力,强化智慧城市对数字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。
自主可控,安全高效。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,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,兼顾完整性和安全性、国产化和先进性,加强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,确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安全可控。
(三)发展目标
到2025年,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,打造泛在协同的物联感知、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、集约共享的数据底座、智能敏捷的处理响应和惠民优政的应用场景,实现“高效办成一件事,精准服务一个人,全面智理一座城”,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,全面支撑超大规模城市治理,成为国际国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。
新型基建高标准支撑。建成移动、固网“双千兆”全光网城市,实现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,全面建成统一的智能感知、云网环境、城市大脑等基础支撑体系,物联感知场景需求满足率80%。
数据资源高价值运用。公共数据归集、共享、应用、流通及开放水平大幅提升,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重点领域城市大脑连通率达到100%,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达到90%,管用实用、群众满意的建设成果不断涌现,新增100个智慧城市典型应用场景。
数字政府高水平运行。满足市民企业需求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,网上政务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,审批环节和办理时限大幅压缩,政务数字化办公全面提升政府运行效能,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、自助办事项数800项,政务办公移动端覆盖率达到90%。
惠民服务高品质提升。基于“市民码”的民生服务总入口“i武汉”和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各领域数字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,“i武汉”汇聚事项数达300项以上,成为数字生活融合体验先导区。
城市治理高起点创新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全覆盖,城市事件联动指挥及处置覆盖率达到80%,城市管理事项及指标数据汇聚率达到80%以上,形成智治协同、运转高效的一体化城市治理新格局,打造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样板区。
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“光芯屏端网云智”等数字新产业加速发展,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、线上经济等新业态更加强健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2%,线上经济交易额达到25000亿。
专栏1 “十四五”时期主要指标 | ||||
序号 |
领域 |
指标 |
2025年 |
指标属性 |
1 |
基础设施 |
5G基站数量(个) |
>5万 |
预期性 |
2 |
数据中心算力(P) |
500 | <TD style="FONT-SIZE: 12pt; BORDER-TOP: medium none; FONT-FAMILY: